標題:

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介紹

發問:

請告訴我有關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情況 民族特性 習俗 節慶的相關資料 謝謝

最佳解答:恭喜的英文

由於北極地區土著居民生活在冰雪世界,所以發展了世界上一種獨特的文化。除拉普人以外,各土著民族的文化內涵具有許多共同點,因而被稱為“白色文化”或“冷文化“。在眾多的北極土著民族中,最有特色的民族當屬愛斯基摩人,他們的文化在形態各異的世界文化之林中,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因而吸引著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不斷地追根探源。尤其是他們獨特的衣、食、住、行,更為人類如何適應寒冷惡劣的自然環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依據,因此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愛斯基摩人穿戴著迄今世界上最好的、又輕又保暖的防寒服﹔在缺少糧食的情況下,他們一直生吃動物肉﹔他們可以不用任何常規建築材料,而只用積雪建造起溫暖的雪屋﹔他們乘坐狗拉雪橇橫越千里冰原,使用獸皮划艇在冰海中捕獵鯨、海象、海豹。在與嚴寒搏鬥的千萬年中,他們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非凡的民族。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代表著整個北極土著居民的歷史演變及未來前景。中文的“愛斯基摩”是英文Eskimo的譯音,而Eskimo又來自北美印第安語,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輕蔑的意味。不同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稱呼。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皮特人”,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特人”,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裡至高無上的代表。 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其居住地域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島和格陵蘭島,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通常西方人把愛斯基摩人分為東部愛斯基摩人和西部愛斯基摩人。西部愛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麥肯齊三角洲地區講因紐特語的居民。這些地區的愛斯基摩文化深受亞洲和美國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 東部愛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極地區的中部和東部講因紐特語的居民。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們是典型的愛斯基摩人。東部愛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積占整個愛斯基摩人居住範圍的3/4而人口卻只占1/3。由於東部地區的自然資源沒有西部的豐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東部地區的高一些。愛斯基摩人居住的分散,地區差異很大,所以文化差異也很大。當人們不分青紅皂白籠統地稱之為愛斯基摩人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愛斯基摩人實際上說著不同的語言。當然,這些語言屬於同一個語系,即現在所說的愛斯克蘭特語。人們相信這個語系和東亞地區的某些語言有關系,只是至今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証據說明這一點。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愛斯克蘭特語系於4000年前分為兩支阿留申語和愛斯基摩語。這兩種分支語言相差很大,以至於有些人乾脆把他們看成是兩個民族。愛斯基摩語又進一步分為尤皮克語和因紐特語兩個分支。在18世紀中期時,大約有24000人講尤皮克語,他們分布在阿拉斯加中南部和西南部、亞洲海岸及白令海的聖勞倫斯島一帶。 尤皮克語又演化為五種方言,它們是:阿拉斯加南部的太平洋尤皮克方言,阿拉斯加中部尤皮克方言,白令海工洲海岸和白令海峽的諾堪奇方言、察普林斯奇方言和西瑞尼克斯奇方言。因紐特語沒有分支,18世紀末期,從白令海峽到格陵蘭島東部,大約有35000人講因紐特語。盡管尤皮克語和因紐特語同屬愛斯基摩語系,但是兩者相差很大,人們相互聽不懂對方的語言。例如阿拉斯加西北海岸講因紐特語的愛斯基摩人和西伯利亞講尤皮克語的愛斯基摩人就互相無法勾通,雖然他們只有一水之隔。

其他解答:

愛斯基摩人的住房也是利用暖空氣不下逸的原理來保持室溫,度過寒冬的。有人將愛斯基摩語Igloo譯成“雪屋”,是不準確的。其實愛斯基摩人將所有的房子都稱為Igloo。提起愛斯基摩人就聯想到他們住在雪屋中,其實這也是非常片面的。實際上有3/4的愛斯基摩人都沒見過這種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極地愛斯基摩人。由於沒有木材、草泥,他們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塊建造房屋。 加拿大北部地區常年大風不斷,氣溫極低,帳篷無法禦寒,所以這一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建造了有名的圓頂雪屋。庫普愛斯基摩人,耐特斯裏克愛斯基摩人,伊格魯尼克愛斯基摩人,馴鹿愛斯基摩人和魁北克愛斯基摩人冬季一般都使用雪屋,這些人只佔愛斯基摩人口總數的8%,但他們所居住的地理區域很廣。 建造圓頂雪屋需要一定的技術,要求力學上的穩定,外形要求也頗為嚴格。有經驗的愛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稱建築上的傑作。建造雪屋所用的雪塊並不是隨便可取的,要選擇質地均勻、軟硬度合適的雪塊。建造者先用工具探試雪層中有無冰層和空氣,最合適的是選擇風吹積而成的雪塊。雪塊的大小視雪屋大小而定,屋子越大雪塊相應切得越大。建造者先估算起始圈的大小,用三塊相連的雪塊砌出一個坡度,作為螺旋形雪墻的起頭。每一塊雪磚呈立方體,但作為裏層的一面有一定的弧度,形成圓弧狀,每塊雪磚要做到精確吻合,使雪屋堅固而不至於倒塌。建造的過程中,建造者是在裏頭砌墻,當砌到二層或三層磚時,在一邊要開一個供建築期間臨時用的出人口。如果雪磚不夠用,建造者從裏面爬出來,再把磚運進去。有了一定的高度之後,一般是砌到四五圈,突然向裏增加傾斜度,開始封頂,並按照頂孔的大小仔細切出最後一塊磚。由論文英文翻譯於留出的頂孔常常是不規則形,建造者須用雙手從裏面將雪磚托到外面,按頂孔的形狀切至完全吻合,將頂孔封死。這時人已完全被封在雪屋裏面。裏面的人再將臨時出入孔砌上,填補雪塊間的縫隙,然後在底部挖出一個門。挖門要選擇在不影響基礎雪磚的地方。屋頂上要開一個通氣孔,以免屋內過熱使雪磚融化。建好雪屋後,把睡覺的地方墊高,方法是把一邊的雪堆到睡覺的地方,再鋪上獸皮等物。 愛斯基摩人通常要在入口外挖一個雪下通道。這個通道從兩方面保持室溫:第一,由於通道在雪下,因而風、冷空氣不能直接進人屋內;第二,由於採用地道入口,暖空氣向上聚集在屋內,人睡覺的地方就暖和多了。愛斯基摩人常常半赤裸地睡在圓頂雪屋內,室內溫度由他們的體溫或點燃煮食用的小油燈來維持在約16℃以上。屋子頂部必須保持開著一個孔,以供通風而不使內壁融化。 以上是建造圓頂雪屋的一般方法,具體細節各人有所不同,傳統愛斯基摩人要花上幾年的時間觀察練習,才能掌握蓋雪屋的技術。關鍵的技術在於如何將雪一塊塊擺成圓圈,呈螺旋上升,而不用任何輔助材料。砌到最上面時,必須突然增大上升的傾斜度,這就要求建造者準確切下一塊磚的斜角,以便把下一塊磚接上去。為了穩定,兩塊磚要切得非常合適,相互吻合,到了最頂上, 傾斜度接近水準,然後補上最後一塊雪磚,這需要熟練的技巧。一個能幹的建造者在1小時內能建好供三四人居住的雪屋,這速度是非常快的了。一個人選料,切雪磚,搬運,又是在零下幾十度的寒冷天氣下完成這一切,只有愛斯基摩人才能做到這麼好。 民以食為天,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居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寒冷而是食物不足。多數愛斯基摩人每年至少進行兩次遷移,無非是為了尋找較充足的食物,為度過漫長的冬季儲備食品。大自然提供給愛斯基摩人的植物類食物非常少,所以他們的食物以各種哺乳動物和魚類為主。愛斯基摩人有吃生肉的習慣,這並不全是因為燃料不足,而是因為缺少植物食品,人體無法攝取足夠的維生素,而煮熟的肉會喪失大部分維生素。缺乏維生素,人就會大大降低對敗血病的抵抗力。吃生肉是愛斯基摩人千百年來同這片荒原鬥爭所取得的生存經驗。 早期探險者常常鄙夷愛斯基摩人這種原始的飲食習慣。但後來無數事實告訴他們,要想在這片寒冷、缺少植被的地方生存,就必須習慣於吃生肉,喝新鮮的動物血,否則將無法生存。愛斯基摩人的食譜可謂種類繁多,營養豐富,無奇不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只要能獵取到的動物,都成為愛斯基摩人的盤中餐。倒不是由於愛斯基摩人個個都是美食家,而實在是因為總體上的食品短缺,所以他們能得到什麼,就吃什麼。 愛斯基摩人經常獵取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有:鯨、海豹、海象和海狗。陸地哺乳動物主要是北極馴鹿,還有北極熊、灰熊、麝牛等。此外,愛斯基摩人也獵取各種其他毛皮動物,如:北極狐、狼、狼獾、野兔、松鼠、麝鼠、旅鼠等。每年夏季,北極地區聚集了數以千萬計的候鳥,它們在這裡築巢孵卵,繁殖後代。這些候鳥給愛斯基摩人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北極地區土生土長的雷鳥,也是愛斯基摩人春季的重要食物。魚類是愛斯基摩人夏季食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生活在淡水湖泊中的鮮魚和生活在海洋中的雪魚類,以及在淡水及鹹水中洄遊生長的鮭魚類。 為了獲取這些食物,獵人們必須具有足夠的智慧,還要付出艱苦的勞動,這主要是因為不僅動物能逃避獵人的追蹤,而且嚴寒、暴風雪這些惡劣的氣候時刻威脅著獵人的安全。廣闊的荒原很少有隱蔽物供獵人藏身,這使獵人很難接近目標。但是一旦狩獵成功,不僅一家人的食物問題得以解決,穿衣、燃料、住房和工具也有了著落。對愛斯基摩人來說,最實惠的狩獵是尋找海洋中大型的哺乳動物。愛斯基摩人能捕到的海洋動物以海豹數量最多,其次是鯨。鯨中最大最常見的是弓頭鯨,其重量達60多噸。

英中翻譯10449D54D250ED3E
arrow
arrow

    李初綸的柴戍漚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